华讯区块链

华讯区块链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_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

编者注: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的国家之一。当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的根本大计,但如今的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更有效地保护和治理生态脆弱区,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亟需进一步探讨。

一、我国生态脆弱区的概况

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交界过渡区域。当前,我国生态脆弱区具体多处于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以及环境监管的薄弱地区,主要有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沿海水陆交接带生态脆弱区几种类型。

生态脆弱区有着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灵敏、时空波动性强、边缘效应显著等特征。加强生态脆弱区的保护,增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促进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生态脆弱区保护的难点

(一)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耕地减少等问题。我国水土流失量大面广,是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之一,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了98万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会加剧江河湖库泥沙淤积、威胁防洪安全,还会导致土地退化、耕地减少,影响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我国生态脆弱区保护面临的主要压力。

(二)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系统功能受损。由于我国处于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位置和两大自然灾害带(北半球中纬度环球自然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的交汇处,极易出现地震、泥石流、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再加上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本身抗干扰能力较弱,生态系统功能日渐受损,对应的保护和治理成效会因此大大减小。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_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

(三)人地矛盾、资源环境矛盾突出。长期以来,我国人口众多,人地关系紧张,农业生产中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长期过牧引起的草地退化、过度开垦导致干旱区土地沙化、过量砍伐森林资源引发大面积水土流失等问题仍然严峻。此外,由于生产生活需要,资源掠夺性开发和浪费等行为难以有效遏制,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也已成为我国生态脆弱区退化的根本原因,导致生态破坏、系统退化日趋严重。

三、我国生态脆弱区的保护对策

(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保护生态脆弱区的关键在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建设,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必须坚持法律法规先行,多层级地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总体思路。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我国加快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高素质执法队伍,落实工作责任,提高执法检查力度,对各种各样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案件及时依法予以取缔,绝不姑息,从而杜绝生态脆弱区出现人为破坏现象。

展开全文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_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

(二)持续完善生态环境规范标准,强化监督检查。研究制定生态环境标准体系,不仅要进一步规范国家层面的生态环境标准,而且应积极推动地方生态环境法规的修订与完善。特别是在生态脆弱区内,对于国家有明确要求的特定污染物,可以补充制定地方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并由地方政府牵头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对生态脆弱区的环境达标情况综合评估,切实保障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顺利开展。

(三)因地制宜、因城施策进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明确区域分布、地理环境特点、重点生态问题和成因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应对战略,分期分批开展,逐步推进,积极探索生态脆弱区保护的多样化模式,形成生态脆弱区保护格局。例如,在沿海水陆交接带生态脆弱区加强滨海生态防护工程建设,合理营建堤岸防护林缓减台风、潮汐的破坏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在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合理放牧,加强退化草场的改良和建设,促进区域生态恢复。

(四)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生态保护和修复水平。一是要全面科学治污,加强对典型新污染物的环境排放特征、毒性机理、监测预警、减排和深度处理等技术的研发。二是要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建立风险预警、防控体系技术平台和统一数据库,加强智慧化治理。三是要积极研发各种绿色替代材料和功能材料,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有效避免工业生产消耗品对生态脆弱区产生进一步的威胁。

(五)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态脆弱区的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根据生态脆弱区资源禀赋及自然环境特点,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发展与区域内资源环境相适宜的特色产业和环境友好产业。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创造有利条件,全面推动生态脆弱区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

总结

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做好生态脆弱区的保护治理工作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必然要求。针对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低的区域,要汇聚各方面力量,法治、政策、科技、规划多方并行,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不受威胁和破坏,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Z-BlogPHP 1.7.2

Copyright www.xzhswgyxx.com Some Rights Reserved.